

想必有些人都想知道礼炮齐鸣庆新中国诞生和升国旗的意义是什么的一些题,但是又不知道真假,小编为你详细的解说吧!
【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
光明日报编辑李云
1949年10月1日下午,天安门广场鸣放礼炮,庆祝一个伟大国家的崛起。
70多年后的今天,走进国家博物馆“文艺复兴之路”展厅,礼炮作为开国大典的重要见证者,无声地向观众诉说着那段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使用的礼炮。照片由国家博物馆提供
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礼炮。8月中旬,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传达聂荣臻司令员指示,决定从张家口等地调来老山炮。来源主要是日军的战利品和山西兵工厂仿制日本山炮制造的36式山炮。同时,从各炮兵部队中选拔具有良好军政素质的排、连、营干部和战斗英雄,组成礼炮团。
准备过程中,为确保万无一失,礼炮团将108门礼炮分成两组,54门礼炮参加仪式,其余54门礼炮幸免。每把枪、每一发炮弹都经过严格检查和擦拭,底火也经过仔细检查。零件检查更加详细。礼炮炮弹是专门制造的,没有弹头,弹筒是用锯末压制的弹筒堵住的,所以发射时后坐力很小。
为完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的光荣使命,华北特种兵司令部按照中央指示,从各方面抽调优秀指战员和火炮100余门。炮兵部队到北京先农坛进行专门训练。
经测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期间,从毛主席按下升国旗按钮到升旗完成,总共用了2分5秒。因此,28响礼炮必须在2分5秒内鸣响。也就是说,每门炮必须每隔四分半钟发射一次,因此每个炮位的三名炮手必须在3秒内完成卸炮弹、取出炮弹、装弹和四个动作。为了练好这四个动作,在北京最热的三个月里,数百名炮手顶着烈日,膝盖顶着黄土,紧张地练习。四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每天要重复上万次。仅靠跪下和后腿支撑的动作就会磨损马靴。炮手手指被炮闩等夹住的情况也很常见,但没有人超过一半。投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那天,礼炮整齐地摆放在东三门,枪口对着墙。下午3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正式举行,54门大炮齐声鸣响。
开国大典为何选择54响礼炮、28响礼炮?据原礼炮队队长回忆“毛主席说,这28响礼炮代表了中国领导的28年英勇斗争。”决定鸣放54响礼炮的原因一度众说纷坛,但更为普遍的观点是,它代表了当时中国人民参加的28年英勇斗争。54家单位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象征中国人民空前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后,这些礼炮多次使用。后来由7312厂改装并存放在北京的一个炮兵库中。1987年,为了筹备《现代中国》展览,中国革命博物馆多方联系有关部队和单位,终于于1988年9月将他们招入博物馆。
《光明日报》
礼炮齐鸣庆新中国诞生和升国旗的意义是什么的相关话题,本文已有详细的解,希望能帮助到诸位。
发表评论